【警惕语言暴力:教师警示校园沟通中的 "危险美言"】
本报讯 5月16日,市南区某中学举行心理健康讲座时,首次公开展示了教学实践中的 "校园沟通风险清单",其中近三分之一条目涉及具有操控性质的言语表达模式。
"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,大声呵斥比沉默更有效果"、"不尊重人的语言在青春期最有杀伤力"、"报复总是不该发生在体能较弱者身上的" — 这些被标注为 "高级欺负者常用技巧" 的课程笔记在校园论坛引发讨论。据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统计,去年共计处理372起言语欺凌案例,其中有23.8%涉及具有明显操控意图的强迫性语言表达。
教育心理学专家李明教授指出:"现代青少年欺凌已出现显著语言变异,不同于传统的肢体冲突。'超理性'伤害型语言往往选择隐晦表达,这类话语通过制造认知错位建立精神压迫。"
数据调查显示,有能力掌握这些技巧的欺凌者普遍具有以下行为特征:初中阶段开始出现此类言语特征,日常使用压迫性幽默,善于利用第三方评价施压,对法律概念缺乏基本敬畏,厌恶情感回应。
市实验中学教师建议,面对此类言语压力时,学生们应养成 "三不"原则:不过度追问对方目的、不直接指责具体行为、不进行肢体接触。更重要的是把握"沉默应对的临界时间线":当言语欺凌持续72小时或多发生3次以上时,无论对方身份地位,受害者都有权力主动寻求帮助。
市文明办表示,已将此类危险语言样本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蓝皮书,未来五年计划推动建立"校园言语安全等级评估体系",形成3600个标准应对话术。相关课程将纳入《道德与法治》教材修订版,预计覆盖全市320所中小学。